馬曉華
  德法並重,正成為治理中國食品安全的新標識。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在昨日第六屆中國食品安全論壇上表示:“尚德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基礎,食品安全是生產者生產出來的。”
  汪洋說,食品生產企業一定要算大賬,算長遠賬,用誠信經營的半鬥米,換來健康發展的萬年糧。企業要成為尚德守法的堅守者、生產者作為食品安全的第一責任人。
  另外,本次會議透露出,今年將要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公開制度,在全國建立食品安全紅、黑名單。
  建立紅黑名單
  昨日上午,國務院食品安全辦聯合中央文明辦、公安部、農業部、商務部、國家衛生計生委等17個部門,在京正式啟動2014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暨第六屆中國食品安全論壇。
  雖然僅靠道德來約束中國的企業,似乎並不現實,但是尚德和守法併進卻成為一種可能。所以在今年的論壇上,這兩者被視為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“組合拳”。
  主辦方認為,保障食品安全必須拿起“德育”和“法治”這兩大武器,讓尚德守法成為社會共同的價值取向。其次,要健全最嚴格的覆蓋全過程的監管制度,讓人不敢違法、不願違法,就要完善尚德守法長效機制。
  “要加快食品安全誠信體系建設,建立食品安全紅、黑名單制度,形成守信者受益、失信者受損的激勵約束機制。政府作為食品安全的主導力量,要用法律制度引導企業公平競爭,為尚德守法的食品企業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。”汪洋說。
  同時他表示,今年要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公開制度,讓消費者自主選擇安全食品,實現食品安全行業的優勝劣汰。
  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副教授胡穎廉在會上稱:“食品安全是‘產’出來的,也是‘管’出來的,某種意義上也是‘吃’出來的,食品是否安全,終究要落實到‘產’和‘管’等行為。”
  他把規範行為的手段分為四類:道德、市場、法律和技術。這其中,道德風尚是“柔”的手段,通過說教使人不願違法;法律是一種“硬”的手段,它用一種威懾的制度,讓人不敢做違法的事情。
  在現代社會,農田到餐桌這個鏈條被越拉越長,食品的生產經營到最後的消費,不同於原始社會人際間直接交往,而愈益被異化為一種商品的交易關係。
  “食品的生產基因在本質上是基於人與人相互信任的一種人身關係,所以它充滿了道德因素。在變化中,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開始降低,食品的商業屬性開始提升,食品的社會和人文屬性開始下降。” 胡穎廉解釋稱。
  兩部委同時建追溯體系
  從種植到餐桌的長長的食品鏈條中,要想確保每個環節的安全性,追溯體系無疑是最為關鍵的手段。
  負責商品追溯體系的商務部目前正在打造肉菜流通追溯體系。已將35個市列入了追溯體系建設,第一批主要是沿海一些重點的地區,比如上海、大連等地區,目前已經投入了運營。第二批目前已經建成。
  作為探索老百姓菜籃子安全的新模式和新出路,這個追溯體系平臺主要是利用互聯網、物聯網等。甚至是覆蓋了中央、省、市三級管理平臺,從批發、屠宰、零售、消費環節,利用IC卡、二維碼、條碼等各種技術,記錄肉菜流通的各個信息。
  “從中實現來源可以查去向,來源可以追,去向可以查,責任可以追究,就是知道這個東西哪裡來的,到哪裡去了,出現了問題可以找到責任者。”商務部市場秩序司司長常曉村說。
  他表示,每個產品從一開始,就帶上一個信息,叫追溯碼,通過生產到批發,從批發再到零售,通過零售最後到了消費者,每一個環節它都有一個追溯碼,通過這個追溯碼,倒推出這個產品的來源所在地。
  消費者甚至可以在消費當中進行索票,票上的二維碼可以找到上級的生產單位和源頭。目前已經對3萬多噸、300多種產品實行了追溯管理,覆蓋面有200多家屠宰場,100多家大型的批發市場,還有3000多家菜市場,1000多家大型超市。1000多個團體採購單位已經納入了追溯的節點。
  常曉村介紹稱,相應的追溯網絡,已經計劃從肉擴大到菜,將來還逐步擴大到中藥、酒類、奶製品、水果等製品。
  記者在會上得知,同樣在建設追溯系統的還有農業部門,農業部將出台全國農產品質量追溯管理規範,搭建國家農產品質量追溯信息平臺。
  據悉,農業部已經率先在一些標桿性的農業企業、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產地準出、包裝標識、索證索票等工作試點,逐步為農產品配備“身份證”。
  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局巡視員廣德福稱,農業部正在推進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縣創建工作,“今年將選擇100個大縣開展試點,待試點成熟後再全面鋪開。”
  “食用農產品是食品的源頭和重要組成部分。”廣德福說。他同時介紹,這些年農業標準化生產水平在提高,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總體平穩,但制約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因素還很多。
(原標題:著眼“德”“法”食品安全新規將迭出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p56npuww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