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晨報記者 徐運通訊員 匡曉明 劉文波 陳君
  近幾年來,市民在媒體上能經常看到、聽到“大型居住社區”(簡稱“大居”)的概念。為什麼要建設大型居住社區?它有什麼特點?
  ■建設背景
  上海的居住區建設,經歷了福利分房、住房改革、商品住宅等不同發展階段,從計劃經濟時代政府為主導建設轉變為以市場為主導建設。在建設發展過程中也產生了一些矛盾:一是商品住宅價格高且套型面積逐年增大,難以滿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; 二是市區住房需求量大,但建房所需的土地資源稀缺。在這種發展形勢下,解決中低收入家庭所需的保障性住房成為當務之急。
  在郊區依托現有城鎮規劃,建設中低收入家庭所需的住房,既可促進城鎮發展,又可疏解中心城人口,緩解住房供求矛盾。大型居住社區在郊區選址建設正是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。
  大型居住社區的規劃建設,構建形成市場化和保障性的“雙住房體系”,是對以市場為主導的居住區建設的理性回歸。所謂保障性住房,包括經濟適用房、動遷配套商品房、廉租房、公共租賃房等,用以滿足不同情況的中低收入家庭需求。
  ■規劃特點
  一般來說,大型居住社區規划具有以下特點:
  一是規模大。大型居住社區的一般規模約為5平方公里,人口規模約10萬人,比一般居住區的規模大。
  二是依托現有城鎮選址或在軌道交通站點和公交幹線周邊進行選址,既可利用城鎮的公共設施,又有利於居民的工作通勤出行。
  三是註重人性化的規劃設計,諸如小尺度街坊,適應不同人群需求的環境設計,註重街坊及其界面街道景觀設計等。
  四是構建和諧、融合的社區。大型居住社區以保障性住房為主,也適量佈置一般商品房。居民包括同層次、不同收入的社會人群,居民以共享公共服務設施為聯繫紐帶,在鄰裡交往中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範,有利於促進和諧社會建設。(資料提供: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www.tjupdi.com)
  [案例]
  江橋大型居住社區位於嘉定區江橋鎮西南部,東至金園一路,西臨嘉閔高架路和京滬高速鐵路,南至愛特路,北至鶴旋路,靠近軌道交通14、17號線,是上海第一個啟動的大型居住社區。總占地面積50公頃,規劃建築面積約67萬平方米,配置學校、幼兒園、社區商業、菜場、公共活動中心、文化設施等公共建築。
  江橋大型居住社區共有四個街坊,採用“社區—小區—組團”三級規劃結構。2009年開工建設,2011年交付首期並投入使用。閘北、普陀、靜安、長寧的對口動遷基地居民率先入住。一期項目均為15層樓高的高層電梯住宅,可容納1763戶家庭,房型共3種,一房、兩房、三房的建築面積分別為50平方米、70平方米、90平方米。整個居住區規劃形成9個組團,每3幢住宅構成一個組團,每個組團設一個共享大堂,面積約200平方米,是封閉管理的步行出入口,可作為居民的會客場所。
  江橋大型居住社區通過功能混合(商務、商業、居住區)、人群混合(老中青人群均有、各種類型家庭)、建築空間混合,達到增添社區活力、減少單一空間壓抑和單調感、提升社區環境品質的三重功效。  (原標題:建“大居”解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p56npuww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